18年前,张新军遭遇了人生的第一道坎。
当时所在的化肥厂因经营不善倒闭,他还未到而立之年就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加入了金汇,从最基层的维修工岗位做起。
如今在国内再生金属行业鼎鼎有名的金汇集团,在那时不过还是一个只有几十名工人,年产量刚刚突破3万吨的金汇特钢。
张新军正在控制室监控整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
18年后,金汇集团已经成长为国内再生金属行业巨头,张新军也伴随着企业成长为金汇集团酸洗厂厂长。
18年的岁月过去,那个当初只有高中学历的维修工,已经成长为“技术精英”,由他主导的酸洗工艺改进计划,每年为金汇集团创效600多万元!
3个月:张新军带团队“创效”600多万元!
金秋的阳光下,一辆辆大卡车在金汇集团酸洗工厂的车间内进进出出。整个金汇不锈钢产业集团的绝大多数产品,都要在这里经过至关重要的酸洗步骤后,才能继续加工处理,最终装车发往世界各地。
所谓酸洗,是指将成品钢铁部件放入酸性溶液中,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等薄膜,这是一种伴随着现代钢铁工业诞生之初就成长起来的成熟工艺。但就是这项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技术,却被张新军“玩出了花儿”。
2020年,金汇集团提出了“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的发展口号。“正是因为钢铁工业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才需要不断改进工艺,提质增效。更不要说咱们大周再生金属,在这一块儿吃过太多苦头了。”张新军说。
张新军正在观察搜集生产线运行的基本情况。
张新军在金汇的18年,也正是大周镇再生金属行业快速发展的18年。
这18年间,大周镇上一个个小小的金属回收站,一步步发展成为如今国内循环经济重镇、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金属产业基地。
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周人没少栽跟头。
“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国内类似循环经济的地方并不多,大周初期能发展起来,很多时候就是吃了产业蓝海的便宜。”张新军说,“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游产业对于我们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倒逼着我们不得不提高向高效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转型。事实上,整个大周再生金属产业正是抓住了这最后的机会,之前的生产方式再过几年,就真不好追上来了。”
作为酸洗厂厂长,张新军开始带领团队探索酸洗工艺的改进。传统钢铁行业的酸洗工艺使用的大多是硝酸与氢氟酸的混合液。为了降低酸耗成本,张新军开始尝试“双硫酸”工艺,充分利用多个反应槽灵活控制温度,对使用过的酸液进行过滤再生,最终实现了反应液的循环利用。经过近3个月的试验,张新军主导的这项改进计划工艺逐步稳定,成本大大降低。
张新军正在与技术人员沟通工艺改进细节。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反应酸液的重复利用,这项“双硫酸”工艺使得整个酸洗厂实现了原材料的重复利用,极大地降低了废料排放量,进一步节省了废料处理成本。
经过初步估算,这项技术每年可为企业创效600多万元。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使得金汇集团酸洗相关工艺一举跃至行业领先地位。
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大潮中,长葛人走在了全国前列。
维修工人有颗技术心:修改主导程序,为公司增效400多万元
18年前,张新军刚刚进入金汇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维修工人。
“下岗之前在厂里当的就是维修工,来了金汇也一样是从基础的维修工做起。”张新军回忆说。彼时,大周镇的再生金属产业方兴未艾。
20世纪90年代末,大周人靠着走南闯北收购有色金属,逐步把家乡建设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废旧钢铁集散地。2000年前后,第一批钢铁加工企业开始在大周发芽。那时的金汇特钢,不过是大周较早进行钢铁加工的企业之一。
张新军正在检查成品质量。
“那时候厂里规模小,只有百十号人,每天的产量满打满算也就100吨,一年下来也就是3万多吨。”张新军说。
就在那时候,一颗技术的种子已经在张新军心中发芽。“最直观的想法就是人家做技术的待遇好,不下力。”张新军笑着说。
转机出现在2010年后,快速发展的金汇集团在那时逐步扩张自己的产业链条,建起了酸洗厂,进行钢铁产品的初步精细化加工。
2011年6月,张新军调入酸洗厂工作。新的工作给了他新的机遇,酸洗厂新组建的技术团队来自全国各地,张新军开始跟着这些老师傅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技术。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凭借着刻苦的学习精神,张新军很快便娴熟掌握了酸洗、退火工艺。得益于基层出身,张新军特别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经验的结合,很快脱颖而出。
这种特质使得张新军不但能够极快地掌握行业内一系列最新技术,也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一线经验,敏锐地发现生产问题。随着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推广,金汇集团逐步在全集团内推广西门子PLC自动化生产线。
通过生产线电控上的直流调速器的额定容量和电机实际计算功率,张新军察觉到生产线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技术团队对自动化生产程序进行了修改,使生产线速度从19米/秒提升至21米/秒。
就是这一速度的简单提升,就为公司增加了443万元效益。
教会徒弟能“享福”:“我们教的越多,将来他们走的弯路就越少”
近年来,随着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快速发展,多个中德合作项目陆续落户大周,不断有新技术被提上案头。产业的集中也逐渐吸引着诸如顶墙材料、家装建材等下游产业向长葛集中。
这让只有47岁的张新军心生感慨:“有些时候甚至感觉自己都老了。”
他这种感慨并不是因为自己年龄的增长,也不是害怕自己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自从18年前来到金汇的那一天起,张新军就从来没怕过“压榨”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别说我现在快50岁了,哪怕到我70岁了,见到新技术新机器,我依旧会像18年前那样渴望着亲手操作一下。”张新军说。
在日常工作中,他也非常乐于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工艺经验分享给一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工人。以至于周边的朋友经常拿他打趣说“老张你这教会徒弟不怕饿死师傅嘛!”
但张新军却觉得自己教会徒弟能“享福”。“我们这一代工人,亲眼见证了金汇集团的发展崛起,见证了大周再生金属产业的从无到有,更见证了长葛工业的飞速发展。我们这一代工人几十年积累下的经验,是留给下一辈儿的最大财富。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新技术日新月异,新市场形势风起云涌,他们未来要遇到的困难比我们要多得多。趁着现在年富力强,我们多学习、多消化一点新技术,能教给下一辈儿的就越多,我们教的越多,将来他们走的弯路就越少。”张新军正色道。
长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 张帅
校对丨铭初 书方 美编丨李耀杰
值班丨郑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