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个不错的民宿设计
1.海草湾养生度假村 | 海草房村落的保护与再生
2.远山近林皆为景 | 张家界绝景民宿林语山房
【一】
海草湾养生度假村改造设计
海草房村落的保护与再生
设计单位: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
01. 项目背景
范家村位于山东省威海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东临石岛湾内湖,风景优美,是一个典型的北方行列庭院式村落。近年来石岛在“百里海岸线,一条风景链”的政策指引下,全区着重打造“最美渔乡”民俗展示区、“十里古乡”文旅结合区、“山居海韵”风情体验区、“品质农业”休闲观光区四大板块,并专门开设一条贯穿四大美丽乡村特色板块的全域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范家村位于示范段中段。
▼鸟瞰 © 陈颢
随着沿海岸线整体景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海草房古民居村落逐渐被拆除,范家村周围的肌理逐渐被破坏,截止2020年5月,基本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行列式的板式住宅楼和别墅区。范家村内部的房屋也被空置,部分房屋已衰败,正等待着新的功能。
▼10年范家村肌理变化 © Google Earth+Coen绘制
02. 问题与挑战
如何留住乡愁,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共存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原有村落的肌理特征和海草房的遗产需要保留,另一方面,现有房屋布局体系为一种功能性的、兵营式的布局,场地缺乏识别性,土地节约型和院落空间的层次性上都有欠缺。如何在保留村落肌理、院落空间、原乡民居格局的基础上调整适配空间以满足酒店的运营功能;同时,在保护酒店私密性的前提下保留和扩展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整体空间的连续性,是本次设计的一个主要的挑战。
▼基地航拍 © 业主提供
▼近景鸟瞰 © 陈颢
03. 材料与建造:延续与再生
海草房古民居是胶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是长期环境、气候影响的结果。沿海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工匠以厚石砌墙,用海草晒干后作为材料苫盖屋顶,建造出海草房。
▼传统海草房村落街道 © 来源于网络
原有海草屋的真实性如何保留、如何修复现有屋顶、插入新的结构、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并使其融为一体是这个项目建造的重点。
▼公共院落空间 © 陈颢
整体建造策略上回归建造的本质,注重建造过程与完成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老房子为海草顶,以修复为主,体现地域特色;新建建筑为平屋面,突出纯粹的砌筑体量特征。新老建筑之间通过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比例关系融合在一起。
▼民宿院落空间 © 陈颢
海草屋面
用于建造的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非常柔韧,由于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有防虫蛀、防霉烂和不易燃烧的特点。
▼海草房构造剖轴测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一栋海草房需要70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艺。” 海草房建造过程中请来当地熟悉工艺的老师傅指导施工,按照准备工作、做檐头、苫屋坡、封顶、洒水、平实五个步骤,原汁原味体现地域特色。
▼从入口看下海草房屋顶 © 陈颢
▼海草房群落空间 © 陈颢
砌筑墙体
保留建筑的墙体维持建筑的原貌,有的是上部为砖墙、下部为石墙的形式,有的是自上而下的完整石墙。新建的部分为了保持院落的完整性,增加了石砌的院墙。景观元素局部采用锈钢板及深灰色不锈钢板,以工业感衬托手工感。石墙材料为当地产的石岛红,有平缝和乱缝两种类型,在建造方式上,遵循当地的一些传统建造工艺,这种工艺掌握在当地老师傅的手中,砌筑一人一天只能一到两个平方左右,乱缝墙是两到三个平方。这种做法费时费工,但却是对于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在地化的乡村营造理念。
▼景观石墙 © 陈颢
▼新砌筑的院墙和保留的老墙 © 陈颢
▼石头院墙 © 陈颢
生态泥抹面
新老建筑墙体上均采用生态泥抹面,设计用白灰和泥土以2:1的方式并采用特殊的流程工艺还原古旧泥墙的建筑肌理,形成独特的光泽及文化品质,相同的材料使得新老建筑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新建生态泥抹面外立面 © 陈颢
墙面上的拴马桩是对于过去海草房记忆的延续。
▼保留的拴马桩 © 陈颢
04. 场所与地点:打造北方海边新型院落
设计对现状26个院子设计之初都进行了勘察,找出其中五个质量较差的院落进行拆除,院落通过合并、拆除、扩大,改变原有单元的组合方式,更适应现代住宿的需求。原有建筑26间,设计完成后整合为19间。改造后剩余的19个院子屋面全部延续为海草房屋顶,形成完整的海草房村落。
▼总图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拆除后的空地形成公共庭院,分别命名为水院(Watering Courtyard)、茶院(Tea Courtyard)、游苑(Playing Garden)、泳池(Swimming Pool)、静心苑(Health Garden)、 田苑(Field Garden),三条主要道路和六个庭院构成一个网络,流线方便可达。
▼拆除老建筑形成新的公共院落空间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围绕公共庭院等开放空间设置公共建筑和配套设施,如书吧、餐厅、布草间、公共卫生间、茶室等,完善酒店功能。
▼水苑 © 陈颢
▼泳池 © 陈颢
场地内现存多种树木,是村落中民居特色的一部分,承载着公共记忆,同时也是场地空间的重要组成,设计上予以保留,结合所在院子形成独特景观,增加院落之间的差异性。
▼院落中保留的树木 © 陈颢
场地南北向高差整体有1.7m,设计上不想体现挡土墙等工程做法,力争通过建筑元素的方式消化高差。道路的高差通过缓坡来解决,结合高差处理场地排水问题;院子和街道之间的高差通过门前踏步和景观小品来解决,形成近人尺度,丰富街道空间的同时增加院落体验上的差异性。
▼景观石墙与石板路 © 陈颢
▼景观石墙与石板路 © 陈颢
05. 空间形态:类型及变体
院落本身尝试以较少的改动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统一原型中有差异性的院落组群。
▼院墙看向泳池 © 陈颢
新建的餐厅书吧和茶室作为民宿内部的开放空间,建在原有院落的单元基底上,采用与原有院落相似的构成关系,三面围合,西侧向民宿入口空间开放,新建部分采用玻璃幕墙体系,增加空间开放度的同时材料上与老房子形成对话。
▼书吧与餐厅 © 陈颢
一号院原本是两个院子,均为三合院,包括北侧的海草房坡屋面主屋及侧边和南侧的厢房,设计拆除了东侧房屋的侧面厢房,将入口设在这一侧,靠近右侧的公共空间,保留了原来庭院的围合感,功能上将公共区设在南侧厢房,北屋作为两个卧室。
▼一号院 © 陈颢
四号院位于第二排最西侧,设计上将原有院子前面的通路划入庭院本身,作为入户前的景观通路,流线上经过景观通路先进入南侧的公共空间,经由公共空间进入内院再到达北侧的卧室。
▼四号院入口 © 陈颢
七号院为两个院落整合而成,左侧为公共建筑茶室,设计将部分院前道路扩大,与茶室门前形成统一的开放区,增加空间层次,北侧为两间卧室,东侧为新建的公共区。
▼七号院入口 © 陈颢
▼七号院 © 陈颢
十一号院位于中段,设计将原门前道路收进院落,将道路中断,打破原来的通长格局。通过一段浅灰色石板路入门,入门后一条路经过踏步上至平屋面屋顶,另一条路经过两次转折和踏步到达室内,消化场地内高差关系。通过路径的规划和转折关系,延续并加深传统民居的行走体验。
▼十一号院 © 陈颢
项目图纸
▼一号院轴测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七号院轴测,Side of the 7 courtyard shaft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餐厅书吧平面图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一号院平面图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二号院平面图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七号院平面图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项目名称:海草房村落的保护与再生-海草湾养生度假村改造设计项目地点:山东威海荣成市设计单位:灰空间建筑事务所设计时间:2018年6月-2019年3月建设时间:2019年3月-2020年8月占地面积:5545.63 m2建筑面积:1786.93 m2摄影:陈颢撰文:Coen
【二】
林语山房
张家界绝景民宿
设计单位: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
缘起
马儿山村离张家界主城区约25分钟车程,相较于张家界景区,这儿的山虽不是奇峰却也林木葱茏,加上零星散落于山坡田野间的民居,别有一番野趣。
▼西北侧仰看民宿 ©赵奕龙
▼南侧鸟瞰民宿与远山的关系 ©赵奕龙
▼北侧鸟瞰被树木包裹的民宿 ©赵奕龙
场地上原有两个用来烧烤的木构亭子,被松树、苦莲子树、小竹林、银杏林包围。北面远望可见连续的山景,如卷轴般铺展在视野内。这般环境及氛围,成为了林语山房设计过程中最有力的依据。
▼项目区位 ©尌林建筑
▼视线关系 ©尌林建筑
▼横轴山景 ©尌林建筑
马儿山村有一定的的建设条件,作为张家界美丽乡村的典范,已有基本固定的当地游客来源。周末时分,选择来此游玩休憩的游客不少。业主本人在马儿山村长大,自然对这儿怀有深厚的感情。民宿的改造既希望可以具备满足回乡居住的舒适条件,又能够不改变原有的乡村式的精神寄托之所。
▼架在石坎上被看全的东立面 ©赵奕龙
场地策略和场所精神
建筑用地是由三个宅基地组成,长条状地块,在东西方向上有将近3米的高差,两个宅基地位于西侧,一个宅基地位于东侧下端,刚好建筑就形成了两个主体量,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中间用一部半通透的楼梯廊道链接两边。
▼方案推演过程 ©尌林建筑
而场地又南高北低,利用原有场地的关系顺势挖了一部分地下空间,作为后勤储藏和设备用房,东侧的这部分高差则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灰空间,为客人提供半室外的灵活空间使用。场地中的水系景观也顺着室外场地台阶逐级流下,形成多个小瀑布水口,构成流水声一直伴随着行走路径的体验。
▼顺应地形逐级而下的台阶和水景 ©赵奕龙
▼傍晚南侧场景 ©赵奕龙
远山近林是场地内最直观的感受,为了不改变原有的场所感,树木被尽可能地保留。建筑被植被包裹,人又被建筑包裹,保留了原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隐秘感的同时,行走在地面层时的体验也变得层次丰富了起来。同时不同季节林木形态不同,环境的通透性也会变得不同,夏季茂密的叶片与冬季裸露的枝干掩映下建筑的可视度也有所差异。
▼架空的灰空间,远山若隐若现 ©赵奕龙
远山作为关键要素,在空间中希望被不同的方式观看感受:在建筑的下部分空间,山体是隐隐约约在树干间透出来,越往上行走,视野开阔的同时,连续的山屏也逐渐展现。同时通过客房的不同开窗方式,远山被引入的状态也不同,有长条卷轴式,有框景片段式,有连续断框画幅式,对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类型进行呼应。
▼北侧仰看民宿, 立面被树木包围 ©赵奕龙
场地绝不只是场地本身,周围的树木、相邻的房舍、远处的山屏、一侧的田野、围合的竹林都是场地的一部分。人融入在其中,建筑的空间和视野也围绕其展开。
▼远山长卷横轴框景 ©赵奕龙
▼连续断框画幅远山框景 ©赵奕龙
▼片段式远山框景 ©赵奕龙
远山近林,情感共鸣
一层接待大厅是一个横向展开相对低矮的空间,压缩了视觉和体感。右行下几步台阶进入下沉的休闲区域,连续的横向玻璃窗提供了相对开阔的视野。低层树木枝叶繁盛,层叶荡漾,偶见远山。从休闲厅逐级绕行至左侧,设置了水吧和早餐厅,吧台以天然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斑驳的竹影形成天然的动态画面。
▼横向延展的接待大厅空间 ©赵奕龙
▼土砖墙与空间中高差台地关系 ©赵奕龙
▼横向连续的长条玻璃窗将树林引入室内空间 ©赵奕龙
▼树林的光影投到休闲空间中 ©赵奕龙
▼早餐厅对应的水吧和竹林 ©赵奕龙
从接待厅穿过竹格栅连廊便是一层的两个客房,东北侧客房视野开阔,村子的田野景观和远山都能引入客房,不同季节入住会看到田地里不同颜色和种类的作物。客房布置简洁,空间围绕两个方向的景观展开布置,床朝向北侧的远山,喝茶区则朝向东侧田野,户外有一个L型的休闲阳台,卫生间干湿分离,开放自由,浴缸设置在大玻璃窗边,泡澡时让身体更接近自然。
▼细密格栅界面的连廊通道 ©吴昂
▼客房大床朝向北侧的山景 ©赵奕龙
▼东侧的喝茶空间朝向开阔的田野 ©赵奕龙
▼浴缸放置在东侧窗边的客房场景 ©赵奕龙
▼看到客房自由开放的卫生间场景 ©赵奕龙
顺楼梯踏步而上,便到了二层的客房,亲子房体验令人惊喜:空间分上下两层,内部有楼梯上下。
▼客房轴测图 ©尌林建筑
室内根据不同使用属性设置了不同的高差和地面材料,一层布置一个大床,二层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大床,可以提供一家人居住体验,亲子客房二层直接是建筑的屋顶木结构层裸露,阁楼北侧开了一条窄长窗,把远处的山景框入窗内,形成横轴画卷。
▼有内部悬挑楼梯的亲子客房 ©赵奕龙
▼丰富高差体验的客房空间,真火壁炉增加民宿的温度 ©赵奕龙
▼设置局部通高空间的亲子客房 ©赵奕龙
▼木结构裸露的亲子夹层空间,设计压低了夹层的空间高度 ©赵奕龙
▼横向看山的框景,空调设计藏入墙体壁龛 ©赵奕龙
顶层是一个大套房,空间横向延展,从玄关转入便能看到连续的山景被引入室内,视野被完全打开,近处有部分树杈冒出,形成近景远景层次,坐在阳台,微风拂面,喝茶看山,非常舒适。套房的布局上以内天井和浴缸泡池为界分成两个区域,一半是睡觉喝茶区,一半是休闲水吧区,空间通透自由,屋顶木构梁架裸露,结构与空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清晨鸟叫声响起,打开窗帘便让人心旷神怡。
▼透过木结构和天井看到整个通透的大套房空间 ©赵奕龙
▼大套房横向延展的空间布局 ©赵奕龙
▼相对独立的套房休闲空间 ©赵奕龙
▼大套房室内场景 ©赵奕龙
结构体系和在地化材料建造
建筑的立面材料我们更希望能具有在地性,回到自然与建造的关系上, 充分的利用当地有的材料,既控制建造成本又能方便的找到当地工匠施工。像垒毛石,土砖墙,水洗石,水磨石,青砖墙,小青瓦,都是当地非常常见的用材,施工工艺简单,易取材,建造精确性易把握。
▼当地传统建筑用材 ©尌林建筑
▼建筑上的毛石垒砌墙面 ©赵奕龙
▼南立面毛石、青砖、竹格栅、实木窗框材料关系 ©吴昂
▼东立面现浇混凝土,实木,青砖交接细节 ©赵奕龙
在结构的选择上,我们希望结构本身就是可以被表现的,是建筑空间和墙体体系的一部分,可直接被感知。用木模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即是剪力墙结构,又是内外空间墙顶面,木纹和水泥质感即纯粹又能被直接触摸,而且可以实现无柱大开间空间,减少柱子的出现,实现空间自由。
▼结构拆解图 ©尌林建筑
木构在当地传统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的上半部分使用纯木构,与剪力墙结构体系咬合,木构杆件在室内空间中直接裸露,无二次装饰面层,结构材即空间面材,所有电线都走在屋顶保温层空腔里,极致的结合建筑结构和室内效果。
▼架空的室外空间,混凝土现浇裸露 ©赵奕龙
▼东侧现浇出挑的体量和阳台 ©赵奕龙
▼民宿的客房入户廊道 ©赵奕龙
▼顶层木结构裸露的走廊空间 ©吴昂
▼屋顶木结构裸露的客房空间 ©赵奕龙
▼屋顶木结构裸露的标间客房 ©赵奕龙
理解精确性
我们总是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去化解传统建造和现代设计的矛盾?如何让工匠理解图纸?如何让看似零散的材料组织成空间?我的回答是对精确性控制很重要。精确不等同于精致,精确在我看来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感知,一种内在的控制逻辑,可以用语言传达,可以被训练,但不一定能用图纸完整表达。
▼北立面墙身详图 ©尌林建筑
精确可能是抽象的,在建造中与用心感受精确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比如我会跟垒石的工匠师傅说:垒石头的时候,自然面外露,无需水泥勾缝,水泥砂浆退进毛石墙面三公分,石墙整体关系下大上小,大小石块穿插垒砌,无需挑选颜色,1.5米间方用拉钩与内墙体拉结。景观墙体用大于建筑墙体1/3大小的石块垒砌。工匠师傅基本能做到这句话的要求也就算是精确了。
▼建筑南面的白天场景 ©赵奕龙
▼建筑南侧阶梯水洗石、毛石墙、竹格栅关系 ©赵奕龙
一体化设计的实现
这次是一次相对综合的一体化设计实践,涵盖了项目定位策划、区域规划、建筑、室内、软装、景观、灯光、结构、水电暖、智能、标识导视全专业、全系统、全过程的整体设计,全盘考虑,一体化设计落地。形成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连贯性,硬装和软装搭配的完整性,建筑跟景观衔接的延续性,结构与材料关系的统一性,各方面在图版和实践中做到比较好的配合,也减少了很多施工过程中各专业各工种的矛盾冲突,大大缩短了项目的施工周期,建筑室内景观施工紧密衔接,节省了大量的造价成本。同时一体化的设计过程保证了设计语言系统的完整,材料体系的贯穿,实现室内外自然过渡,创造了空间的完整体验,最后呈现完整统一的空间效果。
▼民宿主入口夜晚场景 ©赵奕龙
▼傍晚银杏林看向民宿 ©赵奕龙
▼西南方向鸟瞰民宿和远山 ©赵奕龙
一体化设计将是我们未来实践的主要方向,也将是中小型项目的重要需求,是业主们未来最好的选择。即实现全方位设计的需求,又减少业主对接各方面设计团队的烦恼,最大程度的减少矛盾点,缩短项目建造周期,节省建造成本。
▼施工视频 ©尌林建筑
▼手工模型 ©尌林建筑
项目图纸
▼轴测场景图 ©尌林建筑
▼架空层平面图 ©尌林建筑
▼首层平面图 ©尌林建筑
▼二层平面图 ©尌林建筑
▼三层平面图 ©尌林建筑
▼屋顶平面图 ©尌林建筑
▼南立面图 ©尌林建筑
▼北立面图 ©尌林建筑
▼南北向剖面图 ©尌林建筑
▼客房户型图 ©尌林建筑
项目名称:张家界马儿山·林语山房(又名燕儿窝)项目地点:湖南省张家界市马儿山村设计时间:2019.2-2019.6建造时间:2019.8-2020.8设计单位: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陈林建筑面积:1200㎡建筑摄影:赵奕龙、吴昂文章撰写:陈林